深圳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超过2200万的人口,人口密度全国第一,面临的垃圾处理问题也更加严峻。2019年入选“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深圳开展了大量探索,顺利完成生活领域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废弃物、危险废物、市政污泥、农业废弃物、保障体系100项建设任务。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实现依法治理。
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优势,出台实施了包括《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建筑绿色发展条例》等在内的4个地方法规、3个地方规章和77个政策文件,推进管理的法治化。
2、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为了提高垃圾处理能力,深圳跳出“单一垃圾焚烧发电”的传统模式,打造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工业旅游”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园,使其与周边环境、社区和谐共生,彻底改变了垃圾焚烧发电站在公众印象中“脏、乱、差”的形象,目前建成投产宝安、龙岗、南山、平湖、盐田5个能源生态园。制定全球最严格的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将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数据与国家生态环境部监测平台联网,且通过电子显示屏向社会公开,提升公信力。
2020年9月1日,深圳开始实行垃圾“强制分类”,创新“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模式,实现从源头分类减量,到末端回收利用,再到全量焚烧处置的的全过程治理。推进建筑垃圾的源头限额排放和资源化利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超97%。目前,深圳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覆盖率、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危废经营单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覆盖率、环境公共服务单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覆盖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共7项指标均为100%。
3、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坚持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双轨战略,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形成国有企业兜底、社会资本有序市场化竞争的固体废物收集、运输、利用和处置能力建设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成立深圳市无废城市技术产业协会,推动产业融合与交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协同处置,推动固体废物处置行业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变废为宝,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标杆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处理是城市的“静脉”,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宝藏:
30-40%的生活垃圾中可以回收利用;
1吨废塑料可提炼600公斤柴油;
1500吨废纸循环利用,可以节省约1200吨纸的林木;
1吨易拉罐熔化能获得1吨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
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产值规模将达到7-8万亿元,带动4000万-5000万个就业岗位。可以通过引导形成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市场发展模式,形成“造血”功能。目前,深圳已经夯实了垃圾前端分类的基础,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打通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之间的梗阻环节,探索开发“静脉产业园”强化后端利用,并形成畅通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金融创新优势,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跨界融合,与相关平台合作,探索以垃圾回收利用为场景开发积分、信用激励等应用,以绿色金融赋能垃圾资源化利用,进军万亿市场。
这样一个前景光明的市场,已经得到了众多环保企业的关注,洁普智能环保就走在了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前沿,根据不同种类的固体废物打造了大件垃圾资源化处置系统、生物质燃料预处理系统、工业垃圾资源化系统、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系统、废旧轮胎资源化系统、塔楼式危废资源化系统、厨余垃圾资源化系统和生活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八大资源化系统,几乎涵盖了固废处置的方方面面。自主研发生产设备、国际国内市场兼顾、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这样的洁普你不想合作吗?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